学会九招助外经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 来源: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12-02-28 13:23:24 * 浏览: 33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够健全、可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不多,企业规避与降低汇率风险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但根据外经企业经营的特点和国际承包工程运作的特殊性,仔细推敲,可归纳出不同环节上的避险措施。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总会计师崔中立为企业支了九招。
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合理安排各币种资金收支计划。准确计算短期、中期人民币和外币的收支数额,量化不同币种的投入产出,根据需要调节外币资金比例,维持各币种自身的均衡,尽量减少币种转换,使各种外币在经营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封闭循环,比如:借入美元———使用美元———回收美元———归还美元,是规避实际汇兑损失产生的有效手段。
远期结售汇规避风险。远期结售汇是指境内机构为避免结算日汇率变动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与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将未来一段时间内办理结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提前进行约定的业务活动。当某种外币资金大于未来需求时,企业可采用这一套期保值方式降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
比如,某外经企业6个月后将收到一笔美元工程结算款,准备结汇后用于归还人民币借款。如果企业做了远期结售汇交易,就可以提前将汇率固定下来,即使交割日美元贬值,企业也不会因此负担过多的损失。
提高业主预付款的比重。按照一般国际承包工程的惯例,业主方于开工前预先支付承包商一定比例的工程预付款,用于工程的前期准备。预付款的比率一般为合同额的10%左右,外经企业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争取尽可能高一些的预付款比率。当能够准确预期人民币升值以及外汇充裕的条件下,可采取提前结汇方式避险。
加快工程款结算的速度。在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可通过谈判在合同中约定,缩短工程款结算的周期,比如按季度改为按月结算,加快结算速度,尽早回收工程款。还有必要更新管理理念,将及时收款作为考核内容,制订措施鼓励项目负责人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回笼资金。
由业主分担汇率风险。在工程投标报价时,充分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将未来可能产生的汇兑损失计算到工程报价之中;还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汇率波动的分摊机制,采用滑动价格等方式双方合理分担汇率风险。这样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价格优势,从而降低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有其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保证,比如通过行业协会、中国驻外使馆等的组织协调,国内承包商协同动作,默契配合,避免中资企业相互之间恶性竞争。
合理利用项目所在国资金。在项目所在国国家风险较低、币值稳定、利率水平可接受的条件下,可以结合项目所在国的资源供应情况,以项目收款权作抵押,从当地银行取得当地币借款。与此相适应,事前在合同中约定业主方以当地币结算工程款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美元结算款的总量,控制美元贬值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当地币形成了以借款在当地采购工程材料、物资、支付当地人工工资等各项支出,以取得的工程结算款归还银行借款的单币种循环,有效规避了当地币汇率波动以及不同币种之间兑换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利用货币掉期降低风险。货币掉期,又称货币互换,是指为降低借款成本或规避远期汇率风险,企业与银行协商签订掉期协议,分别约定即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远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企业按约定的即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人民币和外汇的转换,并按约定的远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反方向转换的业务。
比如,某外经企业账上有一笔美元存款,急需结汇用于国内采购设备,但在3个月后又需要向海外项目拨付工程建设用款。对于此种情况,企业就可以与银行签订一项即期对3个月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协议。即期卖出该笔美元,按照约定汇率取得等值人民币;3个月后再用人民币以协议约定的汇率买入该笔美元。
合理调整融资结构和还款顺序。可能的情况下,在融资方式上尽量采用“买方信贷”,少用带资承包或“卖方信贷”,减少外币长期债权的形成;在融资结构上,加大美元借款的比重,降低人民币借款比重,避免货币互换;在与银行约定的还款顺序上,尽量用工程结算回收的美元,结汇后先行归还人民币借款,以减少实际产生的汇兑损失。
提前卖断美元长期债权。这是一项信用管理创新。外经企业实施的“卖方信贷”项目一般会形成以外币表示的长期应收款,将美元长期债权提前卖断,是规避与降低汇率风险的有效措施。操作成功对于外经企业而言,既可以锁定长期汇率风险,又可以降低利息总支出,还可以使得资产与负债两方“瘦身”,降低资产负债率。
除了国际工程承包的主业以外,外经企业一般也经营进出口贸易业务。对此,企业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出口押汇、进口押汇、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等方式控制与降低汇率风险。